南华早报最近报道,我国利用火星任务风洞对新型高超音速空空导弹完成最终测试,极端高温气流的考验已被其顺利通过。这项测试结果表明,我国高超音速技术日趋成熟,甚至已应用于空空导弹领域。有外媒预测,中国六代机的飞行速度将超越歼20和F-22等五代机,而这种高超音速导弹很可能成为歼36等六代机的专属武器,其射程将远超以往。
空空导弹能否达到高超音速?这确实是个问题。现在大部分空空导弹最高速度也就4到5马赫,超过5马赫的少之又少,而且这还是最高速度,实际末端速度通常只有2.5到3马赫。真正的高超音速导弹,速度要超过5马赫,而那些峰值速度勉强超过5马赫的导弹,因为没遇到“黑障”问题,也没有严重的气动加热,所以严格来说不算高超音速导弹。
《南华早报》报道,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去年十二月在《环境设备工程》期刊发表论文,文中描述了利用电弧加热风洞模拟导弹九马赫飞行,再现了其大气层边缘高超音速俯冲攻击状态。该导弹凭借这种弹道,大幅提升了打击空中目标的射程,实现超高速俯冲攻击。
高超音速导弹突破大气层,面临着极端高温考验,五马赫速度下,头部温度至少高达八百七十一度,九马赫则突破一千二百度。此次模拟核试验的核心目的,在于验证极端高温下导弹的气动性能以及冷却系统对电子元件、控制舵面和发动机等重要部件的有效保护能力。
高温并非研制高超音速空空导弹的唯一难题,“黑障”同样棘手,高速飞行产生的高温电离空气形成等离子体鞘套,屏蔽电磁波,这会影响制导信号,干扰导引头。空中目标的快速机动性对制导精度要求极高,远超地面或海上目标。与鹰击21相比,高超音速空空导弹需要更强的抗干扰能力,否则短暂的干扰也可能导致其失去目标。
高超音速空空导弹胜过传统导弹,原因在于其速度更快,打击目标更精准,反应时间更短,命中率也显著提高,而且具备更强的突防能力,让拦截变得异常困难。其设计理念和技术水平的巨大进步带来了这些优势,最终实现了空战能力的大幅提升。
高超音速空空导弹利用大气层边缘俯冲弹道,飞行高度可达六七十公里,远超现役AIM120D或PL15等中远程空空导弹的二十至二十五公里爬升高度。这些导弹通过爬升储存能量,俯冲攻击,依靠滑翔增升射程。高超音速导弹更高的飞行高度赋予其更远的射程。
南华早报曾报道一种空空导弹,试验目标距离五百公里,目标速度一点五马赫,承受十五G过载持续四十秒机动,这已超越F22的机动性。由此推测,这种导弹对大型空中目标射程可达一千公里,重新定义了超远程空空导弹标准。然而,如此远距离目标锁定,对导弹态势感知和制导系统提出了极高要求。
高超音速空空导弹从高空俯冲,近乎垂直地攻击目标。这种攻击角度对探测B2、B21等飞翼式隐形战机非常有效,因为它们的隐身设计几乎没有考虑这个角度,进气道、尾喷口等关键部位都暴露在下方。
高超音速空空导弹具备极强的突袭能力,其俯冲弹道令目标难以反应。预警机雷达的盲区很大,即使部分预警机采用红外探测,发现导弹后也来不及规避,主要原因是导弹速度过快。传统空空导弹,如AIM-120D和PL-15,战斗机规避或大型飞机释放干扰弹仍有躲避可能,但面对高超音速导弹,这些手段无效。
我国新型导弹速度远超传统空空导弹,大幅提升超远程空空导弹射程,技术突破意义重大。PL17导弹已满足现役需求,但高超音速空空导弹研发仍在推进,反映技术驱动已成为我国军工科研发展主导方向,体现军工技术正不断自我突破。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橄榄石是什么档次的宝石
